名勝介紹
嶗山風景名勝區地處暖溫帶,氣候溫暖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東、南兩面瀕臨黃海,西部與青島市區接壤,北部與即墨市相鄰,總面積44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87.3公里,主峰“巨峰”海拔1132.7米。由于山勢陡峻和地形復雜,形成了上下不同、內外迥異的小氣候,山南麓的太清宮一帶名為“小江南”,巨峰北側的九水則稱“小關東”。 嶗山氣勢雄偉,山海緊錯,嵐光變幻,云氣離合,是聞名遐邇的海上名山,國務院確定的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嶗山是道教名山。自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就有方士在嶗山餐霞修煉,唐、宋兩代嶗山道教肇興,元、明兩代達到鼎盛,至清代不衰。嶗山道教由于王重陽所創全真派的入統,開創了全新的局面。全真道北七真涉足嶗山,邱處機三次來嶗山說法闡教,影響深遠。嗣后,北七真在嶗山各創宗派,爭建道觀,至明代達到鼎盛時期,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繁榮,使嶗山成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嶗山歷有“神窟仙宅”、“洞天福地”之美譽,備受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之推崇,深為隱者高士、名道高僧所垂青。傳說秦始皇曾登嶗山以望蓬萊,徐福由此出海尋求仙藥;漢武帝駕臨不其祀神人;東漢大學問家逄蒙、鄭玄以及南北朝的明僧紹先后于嶗山建書院,著書授徒,開創村學之風;唐代大詩人李白留下了“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的千古名句。宋、元之后,文人墨客更是紛至沓來。元代禮部尚書王思誠和大學士張起巖、文人戴良,明代大學士高弘圖、御史黃宗昌、山東提學鄒善與陳沂、巡撫趙賢,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王士郲、翰林尹琳基等人,都曾在嶗山留下了文彩斐然的詩文墨寶。尤其是大文學家蒲松齡將嶗山視為第二故鄉,寫成了膾炙人口的《嶗山道士》、《香玉》等名篇,使嶗山名滿天下。近代改良思想家康有為,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現代著名學者蔡元培、聞一多、沈從文、梁實秋、郁達夫等,都慕名游覽過嶗山。這些游嶗名人留下了大量的詩文、游記、專著,或傳誦于世、或鐫刻于石,不僅豐富了嶗山的文化內涵,而且使嶗山盛名遠播。 嶗山資源豐富。境內有主要河流23條,以嶗頂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流淌。其多直流入海,源短、流急,屬季節性河。嶗山水無污染,純凈清冽,水質良好。著名的嶗山礦泉水清純甘冽,含有多種有益于健康的礦物質,經常飲用,可使人強身祛病、益壽延年,遐邇聞名的青島啤酒就以其為水源。嶗山域內還蘊藏大量的花崗巖石,質地優良,馳名中外,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主體和南極長城科學考察站紀念碑均取材于此。嶗山有“天然藥庫”之稱,藥材資源量多質優,其中小葉石葦和黑石華尤為著名。嶗山沿海有豐富的海產品,其中鮑魚和西施舌是馳名的海珍品。嶗山仰口灣盛產綠石,又名海底玉,色澤翠綠,潤滑光潔,可雕琢各種文具、飾物及制做盆景。還出產其他土特名產拳頭菜、嶗山棍和寒露蜜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