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風景名勝區
泰山民俗
1.吹糖人
現今在泰城的街道小巷還偶爾可以看到吹糖人的小販肩挑挑子走街串巷,吹糖人是舊京城一個行業,制作時,小販從銅勺里取出一點兒糖稀,放在沾滿滑石粉的手上揉搓,防止粘連,趁熱將糖搓成卵形,團成一個空膛的長球狀,空膛的一端抻細,就形成了一根空心的小管子,如吸管,馬上就用嘴對著管子的一頭朝里吹氣,雙手立即在糖泡的另一頭隨手就拉捏出各種各樣的小動物來。
2.泰山廟會
泰山廟會,濫觴于唐,定制于宋,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國, 再興于現代。泰山廟會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慶賀神祇的圣誕,慶賀活動期間,香客游客云集,要吃,要住,要購,要娛,商貿服務和文化娛樂活動也隨之出現,廟會也就逐漸變成了一項多功能的活動。
3.皮影戲
泰山地區的皮影戲多來自外地,主要節目有《三打白骨精》、《豬八戒背媳婦》等,多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劇目。
4.婚帖
泰安地區,在成婚的不同階段,要用不同的婚帖。帖的式樣,雖然有一定的格式,但使用起來的簡有繁。不論怎樣省略,中要住綱就可以了,何為綱呢?即主家的姓名、結婚日期、賀喜日子,只要明確這幾點,其他文詞都是些襯托。俗話說,“瓦匠怕壘角,鐵匠怕打釘,木匠怕砍楔,先生怕寫帖”。
5.傳紅柬
由媒人將男女兩家說得毫無意見,雙方愿結成親,接著送訂親通知書。送訂親書,是比較簡單的儀式。只有媒人送就可以了。它的目的是為“傳紅柬”;打下基礎,免得送柬時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在這里雙方感到媒人費的心血不少,就送物或錢酬謝他(她)。
6.合婚
媒人一提親事,男女兩家先請位先生合婚,看這門親事是否合適。民間合婚現今離不開12屬相。
7.打抬
一般是兩個人玩。每人有幾根棍,先劃兩條橫線,參加者可在兩頭線中間站好,都向空中扔棍子。落下來的棍子可朝線外打,只打一下,若將別人的小棍打出線去,就算贏了,如打不出去的,別人再打你的小棍,誰打出去就是贏者。
8.射箭
弓箭很簡單,都是自己用枝條彎一個弓,系根小麻線作為弓弦,箭頭是用幾根秫秸棒,頂端上頭用槐子砸碎粘個小疙瘩,再插上一個破針頭。這種游戲參加者大部分是兒童,射擊目標一般往柴禾垛上,或樹木上,也有的按指定的目標去射,這種游戲對兒童鍛煉瞄準、勇敢、毅力大有好處。
9.挑扁擔
也有稱“騎扁擔”的,是一種鍛煉身體、增強勇敢和智謀的游戲。其方式:用一根長扁擔,參加人數4至6人。開始前預備好三根不同的小棒,兩根長的一根短的,然后用小棒抽,誰要抽著長的,誰就抬扁擔,抽著短的就騎在扁擔上。在騎扁擔前都要訂好規定,如抬著圍場院轉五圈或十圈,騎扁擔的掉下來,算輸,下來抬別人。其實騎在扁擔上的人,故意搞些小動作,引人笑,有時還手舞足蹈、搖頭晃腦,顯得格外神氣。而抬扁擔的兩個人,也故意東倒西歪地搖晃,恨不得把騎扁擔的搖下來,自己為勝者,并也能騎在扁擔上,讓別人抬著顯顯威風。
10.掀碌碡
這種活動一般是青壯年的游戲,他們聚集在打麥場上比試。碌碡就是壓麥子、豆子、高梁等農作物的園柱形石頭滾子,重量大約在80至100公斤。比試中看誰的力氣大,一個人一個人的掀碌碡跟斗,誰掀的多,誰是勝利者。碌碡游戲還有一種是用兩腿夾住,接連不斷地往后翻,這種玩法和用手掀的要求是一樣的,參加人數不限,掀多者為勝。
11.馱人游戲
這種游戲也稱為“ 騎人游戲”,就是一人騎在另一人的脖子上,兩腿放下。來回馱多遠,馱幾趟,臨時規定,凡馱不到地方或來回馱不到終點的就算輸了。這樣,參加者都愿騎在別人脖子上讓人馱,不愿意去馱人。凡參加游戲的人,可采用猜寶的辦法,誰輸了誰馱人,贏了的就騎人。如按規定的路程馱不到便是輸了,就挨罰,讓輸者學青蛙跳、學驢叫、牛、馬、羊、 雞叫,也可學烏龜爬等。受罰的這些動作會引起人們的哈哈大笑 [1] 。
12.民間香客與香社
泰山民間香社,源于漢唐,興于宋代,至明清進入全盛時期。以碧霞元君和東岳大帝為主要朝拜對象的民間香社,是宋代中期以后出現的?!跋慊鹱脏u、魯、齊、秦以至晉冀”(《天咫偶聞》),所以不便組織到泰山朝拜者,則捐資在當地修建“泰山行宮”。
13.民間樂舞
泰安城鄉每逢節日,是民間樂舞最為活躍的時候,踩高蹺、耍龍燈、抬芯子、跑旱船、扭秧歌等熱鬧非凡,俗稱“故事隊”。
歷史典故
輕于鴻毛
西漢著名的歷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司馬遷,對泰山的欽敬之情是眾所周知的。西漢元封元年,漢武帝第一次封禪泰山,司馬遷的父親作為史官,本應來泰山參加封禪,但是他卻因故留在洛陽。他對參加封禪視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東行參加封禪大典,令他異常遺憾和失望,終于憂鎖成疾,臥床不起。這時,恰好司馬遷外游歸來與父親相見,于是他握著司馬遷的手流著淚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遠祖還有大功于夏,是百官之長,后世逐漸衰弱,難道天將滅絕于我嗎?你如果能繼任太史官職,那就能繼承祖業了。漢朝的天子繼承了數千年來封禪泰山的大統,封禪于泰山,而我卻不能隨行,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后,你一定會繼任太史官職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書立說的意愿。"司馬遷從父親的言談話語之中看出參加封禪泰山的大典對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馬遷沒有辜負父親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宮刑之后,仍矢志不移,決心忍辱完成父親未競之業。他在給好友任安的《報任安書》中,表達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寫作《史記》的意圖和完成的決心。就在這篇著名的書信之中,司馬遷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笨梢?,在司馬遷的心目中,泰山是一個莊重、威嚴、雄偉可親的象征。后來,人們使用“泰山”“鴻毛”這兩種輕重反差極大的物體來比喻輕重懸殊的兩種事情